您的当前位置: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>坚持发展与帮扶并举,助力中小企业成就大事业

坚持发展与帮扶并举,助力中小企业成就大事业

创建时间:2024-01-25 11:07:14

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,2024年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,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,要坚持发展与帮扶并举,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。

 

2023年以来,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步伐加快。1—11月,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1%,前三季度新设企业751.8万户,同比增长15.4%,全年新上市企业中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占比超70%。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、“小巨人”企业1.2万家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.3万家、创新型中小企业21.5万家,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在强链补链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
 

加大宏观政策支持,精准纾困有效减负

 

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,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“成长的烦恼”,尤其需要政策的“阳光雨露”呵护扶持。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。2023年以来,从减税降费、融资支持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。税费优惠方面,前10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.6万亿元,中小微企业是主要受益群体;货币政策方面,截至第三季度末,累计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.74万亿元,同比增长24.1%;融资支持方面,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、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、减半征收小微企业“六税两费用”延至2027年年底……一系列稳定、连续的政策组合拳既减负又“输血”,给予中小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。

 

下一步,要关注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诉求呼声,常态化开展政策预研储备,研究出台针对性强、务实管用的新举措。一是让财政、货币、产业等政策加强协调配合,形成政策合力;二是打通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最大程度地简化流程,确保政策直达快享,把政策切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红利;三是加快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“敢贷、愿贷、能贷、会贷”长效机制,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。

 

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,提升抗风险能力

 

近年来,工信部等部门启动了中小企业“三赋”全国行活动,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,推动中小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。截至目前,我国已遴选公示首批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,涉及15个重点行业领域,支持超1.5万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。

 

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发现,目前仍有近八成中小企业尚处于探索阶段,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中小企业比例不足10%,各行业间数字化转型程度存在明显差异。同时,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营业收入下滑、账期延长等问题,流动性资金尤为紧张,维持正常运营的刚性支出压力大,数字化转型资金缺乏保障。此外,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和转型条件较为薄弱,尤其是数字化装备应用比例、生产过程信息系统的覆盖率和设备的联网率都非常低,导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。

 

下一步,我们要推广一批“用得起、用得上、用得好、能用出效益”的优质数字化服务产品,着力破解中小企业“不敢转”“不会转”“不想转”困局。

 

一方面要打造更多符合地方实际的经验模式和典型做法,为给广大中小企业找到身边熟悉的数字化转型标杆,因为“看得见”“摸得着”就更容易有信心去复制;另一方面要发挥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的作用,培育一批优质数字化服务商,分阶段、分场景打造低成本、可复制,且兼顾行业共性需求和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的“工具箱”。

 

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

 

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深耕产业链供应链,数据显示,我国超九成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,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,超四成聚集在新材料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。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,对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,能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。

 

“小企业要想干成大事业,需要引导大型企业开放场景应用、共享生产要素、搭建共性平台,对‘小巨人’企业开放市场,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,支持中小企业应用先进技术、工艺等,形成协同发展优势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小企业室主任马源认为,与此同时,还要不断引导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挥政策集中、要素集约、服务集成等功能,培育特色化专业化竞争优势。

 

下一步,我们要营造企业融通发展良好的发展生态。一方面,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技术攻关、产品配套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,鼓励大企业先试、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,提高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专业化水平;

 

另一方面,通过开展一系列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,解决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,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供应链、数据链、资金链、服务链、人才链全面融通,推动形成协同、高效、融合、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。